小蘿蔔

撰文/ 林秋玫

攝影/賴美如·周志欣·林秋玫

2025-0205 春節初八,眼看陰雨漸歇,潛龍和我毫不猶豫地直奔晴暖的白河。

時近中午,我們的車子剛開進巷底,便望見小亭正門的兩朵日本秋田大理花開得恣意雍容、喜氣洋洋,一旁的芒果樹抽長花芽,有一枝竟已結了果。三合院的門都貼上嶄新的春聯。小院埕邊一叢台灣原生種的肉豆(鵲豆)長得枝繁葉茂,高挺的花序像一枝枝討喜的小蠟燭。

美如阿姨和我們在新春相見格外開心,她指著正廳前曬在竹篩上的小蘿蔔,興奮之餘卻有些無奈,她自我解嘲:「你們看到的這些蘿蔔總共2500元。」。我心裡納悶,這些蘿蔔也太小了吧,怎麼值得這個價?阿姨細數:「年前請人犁田翻土花了工錢700元,買了2斤蘿蔔種秄共1800元,還沒把寄種籽的郵資算進去呢!今年收成不多,做了蘿蔔糕後就只剩下這些了。」我們三人齊齊望著眼前滿篩瘦小金貴的小蘿蔔,不禁噗哧笑出聲來。

每年秋收之後,11月底農家便會在田裏撒些蘿蔔種子,以便年前採收。於是,寒假到田裡拔蘿蔔和撒野便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事。有時全家老少總動員,不論收穫多少,光是看著身旁乳臭未乾的「小蘿蔔頭」奮力拔蘿蔔也是一幅熱鬧有趣的畫面。

今年收成的蘿蔔依照慣例,由三舅和三舅媽負責蒸蘿蔔糕,製成後再分送親朋好友。雖然,這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僅約1公里,但料理剛拔回的蘿蔔卻是耗時費工,舉凡去葉、清泥、削皮、刨絲樣樣都考驗體力和耐心,絲毫馬虎不得。所幸,他們倆合作無間默契十足,總能順利完成年度大灶蒸蘿蔔糕的挑戰。

三舅先燒開大灶鍋中的水,三舅媽緊接著在竹製的大蒸籠上舖上胚布,一切準備就緒。美如阿姨強調,每年蒸蘿蔔糕需用隔年的舊再來米,通常是8斤米和10斤左右的蘿蔔。製作的流程為:1、將蘿蔔洗淨刨絲 2、將米輾成米漿 3、米漿用滾燙的開水攪拌成黏稠狀,再加入蘿蔔絲拌勻,最後再蓋上蓋子以適當的火候蒸足六個小時,才能蒸出香味四溢的蘿蔔糕。

我問阿姨為何要用舊米?她說:「曾有一次用新米結果失敗不凝固,原因不明,所以我們就遵循前人使用舊米的習慣,並以生抽醬油代替味素來調味。」

美如阿姨將剩下的小蘿蔔風乾、晾曬、加鹽搓揉,如此這般反覆幾次,最後將這些小蘿蔔盛盆用石頭按壓出水,靜置在屋牆一角,讓時間慢慢沈澱出蘿蔔乾特有的鹹香滋味。

今天的午餐是黑米、豆腐蛋餅、醬滷蘿蔔、豆皮、清炒荷蘭豆,配上一鍋熱騰騰的酸高麗菜燉排骨湯,暖心暖胃的餐點,讓我們忘卻了旅程所有的疲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