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兒水中游,水黽水上飄,如同身懷絕技的武俠人物,牠們高超的游泳功夫,教人好不心動。
凝視著水黽足下盪起的圈圈漣漪,不禁令人遐想如果可以任意在水上行動,該是何等愜意?
自然界中的生物為求生存各具獨門功夫,這十八般武藝為人類的仿生科技帶來哪些啟發呢?
且讓郭育仁同學和夥伴Nile創作的小水黽機器人影片【strider- fish】帶您一探究竟。
撰文 /林秋玫
攝影 /李潛龍 . 林省言
影片/ 郭育仁 Yu-Jeng Kuo( Rhein-Waal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研究所一年級)
水黽交配並捕食昆蟲,地點:婆羅洲 Borneo Ulu Ai
在德國Rhein-Waal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學校的研究所中,除了研究動作的Locomotion(動力學)的學程,另外還著重材料研究的Bio-inspired material、接收與傳遞資訊的Sensing、以及動物行為模式的Behavior等學程。
但凡選修Locomotion(動力學)的研究生都要在課程中,學習如何設計製作完成一件通過測試的仿生機器人。我實在非常好奇,學生們在天馬行空的創意激盪下,都會產出哪些能在水中行動的機器人呢?郭育仁同學回憶道:「有些人做鴨子,有些人做海蛇,主要目標是讓機器人能在水中直線前進,不能中途偏掉航線,或是碰到測試用的大水缸內壁。」
水黽交配,地點:婆羅洲 Borneo Ulu Ai
我有些擔心沒有任何機電工程與程式編寫經驗的他,在德國研習仿生學會不會產生挫折感?沒想到,他的口氣倒是顯得很淡定:「對我來說語言是主要的障礙,特別是對於動作的細部描述方面辭彙不足,就算是學了多年的英文和德文,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。」出乎意料之外,他對於程式編寫方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,他開心地表示:「在仿生機器人設計的過程中我覺得很好玩,從設計構思開始,要選定哪種生物作為發展原型,到程式該如何撰寫才能讓機器人執行命令,做出預設的前進動作,進而修正試行使機器人能更精確行動。對我來說每個環節都很有挑戰性,也覺得十分有趣,不會有什麼壓力。」
他向我介紹最近學校實驗課中的一個小創作,那是一個以「水黽」在水上行動為發想原型,外加「魚尾」擺動為輔助動力,來提升小機器人在水上行動功能的一個實驗作品。
何氏棘魞 Spinibarbus hollandi (Oshima, 1919)
蓋斑鬥魚 Macropodus opercularis (Linnaeus, 1758)
自古以來,人類 從大自然萬物的觀察、模仿和創新設計的活動中,累積了長遠的文明發展和進步成果。器物與工具的改良和創新,為人類帶來了更便利舒適的生活。例如:古人伐木造船,模仿魚的外形製作成主要船體,也仿照魚的胸鰭和尾鰭,製成能幫助船隻行動的雙槳和單櫓,增進水上運輸的速度。
魚尾鰭的左右擺動,給人類帶來船隻動力的新靈感。
這次,郭育仁同學與Nile Nyama Hossain 孟加拉來的女同學,合作設計了一款結合了水黽和魚行動功能的機器人。他詳細地為我解釋:「我們只用五、六個小時就搞定,從畫設計圖、切割泡棉、組裝到測試。」
結合水黽和魚雙重行動功能的水上機器人,由郭育仁 Yu-Jeng Kuo 和 Nile 兩位同學共同討論設計的草圖。
「小水黽機器人的製作其實很簡單,只利用兩個小馬達(Servo motors) 帶動兩片魚鰭形狀的塑膠片,透過簡單的程式編寫,使魚鰭按我們設計的方式來回擺動。透過不同的測試,我們發現對稱的運動會擠壓兩片魚鰭中的空間,使水流受壓迫而往後射出,形成一股穩定的推進力量。」他說起小水黽機器人誕生的點滴,條理分明充滿熱情,彷彿我也參與了這兩「菜鳥」有趣的合作歷程。我感覺到昔日喜歡觀察動物行為的他,此時已變身為十足「機器人控」的「理工男」,愈來愈著迷於如何下指令,讓他設計的機器人前進….前進….再前進….
小水黽機器人前進是用兩個小馬達 (Servo motors) 帶動魚鰭形狀塑膠片,用簡單的程式編寫使魚鰭來回擺動。
這個魚和水黽合體機器人的程式難不難寫?
「還好,在編寫程式方面我們都是新手,所以不僅要參考學長的作品,又要上網看教學影片,才能研究出魚尾鰭合適的擺動頻率與震幅。比較挑戰的是,機器人重心的掌握必須謹慎拿捏,要把最有份量的電池跟微控制器擺在恰當的位置,使得機器人能保持平衡,不至於因為激烈的魚尾鰭擺動而翻船。」
掌握小水黽機器人重心,要電池跟微控制器擺在恰當的位置,才能能保持平衡,不會因魚尾鰭擺動而翻船。
「你在大水缸裡操作機器人,會不會遇到漏電的問題?」「只要水花不至於過大而噴濺,基本上就不會短路,因為人體的電阻很大,機器人只有9伏特的電量並不會令人產生被電到的感覺。」
另外,我問起關於Nile的背景,郭育仁同學說:「她的英文非常流利,聲音清脆甜美,所以影片中的旁白都是她設計與親自錄音的,我則負責部分旁白和影片剪接與呈現。她對同學很親切,互動大方,上課提問時較羞怯。但是,據說她平日在家最愛的活動卻是與哥哥摔角(Wrestling)喔,對WWE美國著名的摔角節目也很熱衷!
實驗室的大水缸終極測試
聽完郭育仁同學說了這麼多有關小水黽的故事,我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,這隻小水黽機器人能不能順利通過實驗室的大水缸測試?「天降奇蹟,我們的小水黽,只花了25秒就通過了3公尺的大水缸。是全班第二快的機器人呢!」
終於,力爭上游努力不懈的二人組,成功地由菜鳥轉型為黑馬,身手矯健的小水黽機器人小兵立大功,勇往直前抵達目標,讓他們風風光光拿了滿分1.0的好成績。(在德國1.0屬於滿分,4.0屬於及格,而5則是最糟糕的分數) 經由這次成功的學習經驗,郭育仁同學和Nile不僅贏得了滿堂彩,更大大提振他們繼續探索仿生科技的信心。
影片【strider fish】用有趣的採訪方式,記錄了郭育仁同學和夥伴Nile設計的小水黽機器人,現在就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