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灘上的紅喉潛鳥

撰文.攝影/琥珀 ● 攝影.錄影/恐龍

新春開學的第一天,陽光燦爛晴朗舒暖,早上剛結束北埔大坪國小低年級的自然探索課,中午便立刻奔向基隆大武崙澳仔漁村,只因有位北極嬌客「紅喉潛鳥」遠道來訪。

 

2017-0213基隆大武崙澳仔漁村,紅喉潛鳥觀察筆記

下午14:00,天氣由晴轉陰。

我們停妥車子,便可居高臨下俯視大武崙澳仔漁村,此時,看見三隻黑鳶盤旋在海灣上方,隨後便飛往外木山的綠蔭之中。而最醒目的該屬眼前的一彎澄黃色星月沙灘了,乍看之下,岸上垃圾不多,勉強還能保有灘地清爽的氣息。30-40位設備齊全的拍鳥人士,早早齊聚沙灘最中央,依序排列在黃色的警戒線之外,目標瞄準一隻正在打盹的紅喉潛鳥。在長鏡頭下,可以看清這隻遠渡重洋的紅喉潛鳥停棲的沙地散各式落塑料垃圾,牠頭朝著內陸,尾部向著大海,好似剛被海浪沖上岸的一團灰黑舊衣。「這隻紅喉潛鳥的喉部真的是紅色的嗎?」我感到十分好奇著,於是用雙筒望遠鏡仔細瞧瞧動靜,趁著牠昂起頭來的片刻,觀察到牠沙灰色的喉部,白色的胸腹和黑色的體背形成強烈對比,黑色的羽毛從頭頂一直延伸到後頸、體背和尾部,黑色體背上雜有明顯的白色細斑點。查閱台灣野鳥手繪圖鑑一書後,它解答了我的疑惑,「非繁殖羽喉紅斑塊消失、喉、頰及頸側轉白色」。

紅喉潛鳥Gavia stellata / Red-throated Loon 在台灣是屬於稀有的迷鳥,是潛鳥科家族中最迷你的成員,雌雄同型,體型大約53-69公分。牠們的繁殖棲地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加拿大的北極地區,常會選擇在海岸和大湖過冬。眼前這隻紅喉潛鳥正懶洋洋地窩在沙地上休息,偶爾轉動頭部,牠喜歡將頭略略抬高,嘴喙筆直斜翹,自然流露出一種天真神氣的姿態,十分討喜可愛。只可惜午后光線陰暗,灰雲襲捲整片天空,令人無法看清牠眼部暗紅色的虹膜,灰黑質樸的小臉蛋因此減損一絲神采。海風獵獵,等待的時光滴答流逝,海浪在牠身後一浪拍過一浪,不多久便化為幾道細碎的白色泡沫。我心想,牠飛過了迢迢千萬里,此刻選擇在這避風的小港灣暫時棲身,這樣強韌的生命力真令人讚嘆。

三兩黑鳶偶而飛掠領空,魚鷹則會以高超的獵捕技巧在海灣淺水處覓食,今日下午陸續看見兩隻魚鷹在海上捕魚,牠們拍翅遠離時,還能仰望瞥見爪下攫獲的魚隻剪影。有時,蟄伏灘地的紅喉潛鳥感受空中猛禽威脅,就會警戒不安地伸頸或拍翅,但多半的午後時光牠都能安穩休息。

15:40 圍觀的人群逐漸散去,天色更黑了。

牠一改原來在沙地上安靜休憩模樣,開始伸長頸脖,整理羽毛,不多久便轉了個180度,頭朝大海的方向緩緩前進。由於紅喉潛鳥雙腳位於腹部的後方,雖然十分擅長游泳和潛水,卻不利於行走。所幸沙地質地鬆軟,移動時,牠會挺起胸膛,疾走兩個小碎步,再低下身軀,胸口先著地,再用雙腳蹬著前進,由於行走困難,短短的幾公尺的距離,牠便要在沙灘上休息好幾次,才能顛顛簸簸地投入大海的懷抱。當牠縱身躍下波浪間,只見牠立刻恢復矯健的身手,不久便成了遠方的一個小黑點。

16:00 天色已晚,許多拍鳥人士已經退出行列。此時,原在大海悠游的紅喉潛鳥卻再次乘著一道白浪漾上沙灘,牠踮起腳蹼,弓著身軀,頸脖前傾,以看似滑稽卻實則辛苦姿勢,踉踉蹌蹌地回到佈滿細碎垃圾的沙灘小窩安歇。

回家翻開「台灣鳥類發展史」一書,p98頁如此描述史溫侯於1861或8862年間,有關紅喉潛鳥的發現記錄:「本種在冬季時有些會由北方前來造訪我們的海岸。幾乎全是冬羽,只有極少數顯現出紅喉。在福爾摩莎我只見到這1種潛鳥。」睡前,重溫這段文字,頓時覺得沙灘上的這隻紅喉潛鳥把我帶進一個不知名的時空。

 

後記:這隻少見的嬌客因左側油汙沾染嚴重,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和基隆鳥會判斷需帶回清洗油汙和治療,14日將牠捕捉送至動物園醫療。16日,紅喉潛鳥死亡,動物園將協助把遺體送交台大獸醫學系進行病理解剖,做為未來保育研究工作之參考資料。資料來源http://www.tanews.org.tw/info/123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