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·攝影/林秋玫
22025-0206 天冷,晴轉陰
凌晨3:30 白河三合院的公鷄便開始啼鳴,到了4:30已升級到「雞飛狗跳」的地歩。美如阿姨因考量最近地震頻繁,基於安全的理由,不讓我們睡有吊燈的大通鋪客房,於是我們便窩在志浩小書房的地板過夜。半夜醒來,雞鳴啄破夢境,沈默的黑牆,鑲著一扇黎明蠢蠢欲動的窗。

當我惺忪醒來,只見美如阿姨精神抖擻地宣布:「中午會有三舅的好朋友來歇腳,我要去白河巿場買豆菜麵和碗粿。」我一聽便立刻轉醒過來,無論如何是不可以錯過逛白河巿場的良機。

新春剛過,今日的市場並沒有太多人潮,我緊緊跟著阿姨在市場中穿梭,七彎八拐來到吳家的永安豆菜麵店前,趁阿姨和老闆娘寒喧之際,我連忙拍幾張紀念照。以往,麗明和我來買豆菜麵時,大都是人潮洶湧的暑熱天,市場擁擠喧鬧,此起彼落吆喝連連,有時連擠身排隊都非常困難,今天倒是出奇地悠閒。我好奇這平凡無奇的豆菜麵好吃的秘訣是什麼?阿姨聳聳肩:「這當然是不能說的秘密囉。」我們順道轉了幾個彎,又停在一家找不到招牌的小店,買了加了蘿蔔乾的無名米糕。




中午,一隻松鼠偷吃了太平洋溫桲的果實,又連忙轉身逃回枝葉繁茂的藏身處。

我們見到久違的三舅和三舅媽,以及初次見面的客人謝維修、蔡叔芬老師賢伉儷。九曲橋邊的小亭立刻成了藝文沙龍。三舅一如往常熟稔地泡茶待客,三舅媽忙著張羅碗筷,客人入席開講,潛龍和我敬陪末座。
我們眼裡看著蔡老師手機照片裡山珍海味的團圓飯,嘴裏吃著嘉義六腳鄉蒸得香軟的花生,手裡剝著雲林土庫鎮脆勁的炒花生,左耳聽著如何用酒浸泡烏魚子的秘方,右耳還得緊跟著大人們隨興聊天的線索。

話題縱橫飄移:從彰化的八卦山渡過了貓羅溪,轉到了1959年中南台灣災情慘重的「八七水災」。換個心情,搭乘公車來到南投碧峰,抬手伸出窗外觸摸洋溢青春滋味的龍眼樹。倏忽越過月眉廟、阿法庄、來到現今的中興新村,讚嘆歌手荒山亮的才情和硬骨氣!霎時,又無預警地回到三峽祖師廟埕,仰望李梅樹大師與藝匠們精雕細琢的百鳥朝鳳石柱。


話題兜繞迴轉,最終聚焦在謝老師的近作「仁豐山房雜記」。他親切解說:書中以「秉燭追夢憶古今、越俎代庖現真情、思親遺韻猶孺慕、世事溫情在人間。」四句詩為架構。從尋根之旅開始,以一艘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中祖先橫渡黑水溝的帆船談起,綜合了家族記憶、賢達人物小記、碑文故事、盆栽雅壺奇趣、同事情誼等精彩內容。他博學豁達、率真恢諧的談吐,令人如沐春風。


為因應志浩好奇的詢問,我得詳細報告午餐的菜色:「以陳源和醬油和薑油調味的豆菜麵、米糕、彭媽(新竹大坪國小退休工友)栽種的芥菜和自家栽種的太平洋溫桲果燉排骨。」







小亭內的農家午餐,一貫樸素清淡,大夥兒「吃飯配話」,今日謝老師伉儷溫馨有趣的談話成了最佳的調味料,使一碗家常的豆菜麵吃來獨具風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