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. 攝影/恐龍
屬於老荊藤科的台灣魚藤是昔日原住民常用的民俗植物,因為根莖內含有一種化學物質「魚藤酮」,搗碎後連同汁液放入溪流中,會使魚蝦暫時麻痺而浮上水面方便捕捉,只是不知道吃多了會不會累積毒素而有不良後果。
台灣魚藤在低海拔的森林中隨處可見,常去的六寮和藤坪步道旁就有極大的族群分布,這而也是我觀察鐵色絨毛弄蝶生活史的地方。
鐵色絨毛弄蝶的幼蟲以台灣魚藤的葉片為食,所以不受毒性的影響,不過要在滿山蔓爬眾多的魚藤葉片中找到幼蟲,剛開始還有點大海茫茫無從下手感覺,再說六寮步道 觀察了這麼久,好像也從來沒有紀錄過鐵色絨毛弄蝶的成蟲,真是一隻神秘的蝴蝶呀。
直到對牠的生態習性稍有了解,才知道之前都把眼光擺錯了地方,說穿了其實很簡單,找紅色的嫩葉就對了。
剛發芽的嫩葉毛茸茸地還未展開,已經有鐵色絨毛弄蝶前來產卵,跟大綠弄蝶的卵型態是不是有些相像呢?
嫩葉展開後逐漸露出正面的紅色,此時找到食痕多半可以預測裡面住著一隻幼蟲。牠們會吐絲將葉片如包水餃般捲起,不仔細尋找還不容易發現。
隨著齡數的增加,幼蟲的頭部慢慢轉變成紅色,並有如同笑臉般的滑稽面容,黃底黑點的身體也日漸明顯。這時新葉已經無琺支撐牠們的重量,所以終齡幼蟲會利用成熟的大葉來製作蟲巢,而化蛹也會在其中受到保護。
唯一一次在六寮看到鐵色絨毛弄蝶是在牌樓附近滲水的山壁,當時天氣陰暗而他們對閃光燈又非常敏感,試了幾次才勉強得到幾張滿意的畫面,因為至少有將他們翅翼上漂亮的紫色反光表現出來,看他那長長的口器就知道應該也是位訪花高手,希望下次能能捕捉到牠在花上的照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