鷺鷥

大白鷺(Great Egret, Ardea alba

大白鷺是一種大型水鳥,廣泛分布於淡水濕地、河口、湖泊與農田。全身羽毛潔白,具有細長的頸部與黑色的腿,繁殖期時會長出飄逸的繁殖羽。牠們主要以魚類、甲殼類和昆蟲為食,常靜立於淺水中伺機捕捉獵物。大白鷺是遷徙性或留鳥,依地區而異,在台灣冬季常見。繁殖期時會築巢於樹上,形成群聚繁殖地。

大白鷺頸部細長呈S形,非繁殖期嘴喙黃色
繁殖期有明顯蓬鬆的飾羽,嘴喙轉成黑色,眼先藍綠色。

小白鷺(Little Egret, Egretta garzetta

小白鷺是中型白色鷺鳥,與大白鷺相似,但體型較小,腿黑色,腳趾鮮黃色。繁殖期時,頭部會長出兩條細長的飾羽,十分優雅。牠們主要棲息於河流、池塘、紅樹林與沿海濕地,捕食小魚、蝦、昆蟲等。捕食時動作靈活,會快速奔跑或攪動水面驚動獵物。小白鷺是台灣常見的候鳥,也有部分留鳥族群。

小白鷺腳黑色有黃色腳趾,為主要辨識特徵
繁殖期時,頭部會長出兩條細長的飾羽

蒼鷺(Grey Heron, Ardea cinerea

蒼鷺是台灣體型最大的鷺科鳥類,身長可達90至100公分,擁有灰色羽毛、黑色冠羽與長長的黃色嘴喙。常見於河口、沼澤、湖泊和農田,以魚類、兩棲類、小型哺乳動物為食。牠們常單獨站立於水邊,耐心等待機會,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捕捉獵物。蒼鷺主要為冬候鳥,在台灣冬季時可見到大量聚集,繁殖期則返回北方築巢育雛。

夜鷺(Black-crowned Night Heron, Nycticorax nycticorax

夜鷺是一種中型鷺鳥,擁有短而厚實的身體,黑色的頭頂與背部,腹部則為灰白色。與其他鷺鳥不同,夜鷺多於夜間或黃昏活動,白天則靜立於樹上休息。主要棲息於河流、湖泊、溼地和紅樹林,捕食魚類、甲殼類、昆蟲等。繁殖期時會築巢於樹上,形成小型群落。夜鷺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,一年四季皆可見到。

繁殖期時會築巢於樹上,與其它鷺鷥混棲
叼樹枝築巢於樹上

黑冠麻鷺(Malayan Night Heron, Gorsachius melanolophus

黑冠麻鷺是一種較為隱密的中小型鷺鳥,擁有棕色斑點羽毛,頭頂呈現深色,幼鳥的羽色帶有較明顯的花紋。牠們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森林、農田與公園,經常單獨行動,覓食昆蟲、蛙類與小型無脊椎動物。黑冠麻鷺相較其他鷺鳥較不依賴水域,常見於樹林底層,甚至出現在城市公園中。繁殖期時會築巢於樹上,是台灣常見的留鳥。

常築巢於校園的樹上

黃小鷺(Chinese Pond Heron, Ardeola bacchus

黃小鷺是一種中小型鷺鳥,擁有黃褐色的身體,繁殖期時則換上鮮豔的紅褐色、白色與藍黑色羽毛。常見於農田、濕地、池塘與湖泊,捕食小魚、昆蟲和甲殼類。牠們行動靜謐,常在水邊緩慢行走或突然出擊捕食。黃小鷺在台灣為夏候鳥,主要於春夏期間繁殖,秋天過後遷徙離開,部分個體則可能留在台灣過冬。

捕魚時動作輕巧緩慢,脖子可以伸的很長

黃頭鷺(Cattle Egret, Bubulcus ibis

黃頭鷺是一種中型白色鷺鳥,繁殖期時頭、頸與胸部會轉為金黃色,因此得名。牠們與其他鷺鳥不同,經常出現在草地、農田或與牛群共存,覓食因牛隻行動驚動的昆蟲與小動物。黃頭鷺為台灣的夏候鳥,春天飛來台灣繁殖,秋天則遷徙至南方過冬。繁殖期時會成群築巢於樹上,形成繁殖群落,是一種適應力強的鳥類。

繁殖期時頭、頸與胸部會轉為金黃色
稻田翻耕時常可見小群跟隨在耕耘機之後,伺機捕食驚飛的昆蟲
叼取竹枝築巢於樹上

紫鷺(Purple Heron, Ardea purpurea

紫鷺是一種中大型的鷺鳥,體長約78–90公分,外觀優雅,羽色帶有獨特的紫褐色與黑色條紋,比蒼鷺更為纖細。牠們主要棲息於蘆葦叢生的濕地、湖泊與河岸,以魚類、兩棲類、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,常隱身於濃密的水草間,等待獵物靠近再迅速捕捉。

紫鷺是部分遷徙性鳥類,在台灣較為少見,屬於春秋過境鳥或稀有冬候鳥,繁殖期主要在歐亞大陸與非洲地區。牠們築巢於蘆葦叢或樹上,以樹枝和植物纖維搭建簡單的巢穴,通常成小群繁殖。因其隱密的習性,加上棲地逐漸減少,紫鷺的族群數量面臨一定的生存壓力。

在台灣有少數紫鷺會留下繁殖,在低矮的樹叢間築巢,不會在一般的鷺鷥林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