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面琵鷺 – 觀海橋篇

有人拍黑皮是因為興趣,有人則當成每日的例行運動,有人把拍到的黑皮照片私人收藏,有人卻把它用來作教育推廣成為一種志業。我呢?自己拍黑琵到底是為了甚麼?工作、興趣、還是一種呼喊或逃避?

根據林文宏所編著的「台灣鳥類發現史」中整理,黑面琵鷺在台灣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史溫侯於西元1864年3月7日與友人飲酒作樂,席間要到的兩隻琵鷺。當時對於琵鷺的分類資料甚少,加上成鳥亞成鳥和冬羽夏羽間的諸多差異,讓當時的史溫侯以為自己解開了琵鷺之謎,認為黑面琵鷺與白琵鷺根本是同種鳥。

不過這樣驚人的重大發現很快被他自己推翻,因為10天之後友人又送給他一對琵鷺,讓他的分類不堪一擊更加混淆,以至於他最後仍無法肯定到底這4隻究竟是麼鳥?

史溫侯〈或是稱為斯文豪〉當時的身分是英國駐台副領事,是外國第一位駐台的外交官,而台灣在清朝末年仍然是一個化外之地,一個不被重視的偏遠小島,一個沒有被開發的福爾摩沙,對於一個本業是外交官的博物學家來說,這種地方無疑是天堂。

史溫侯駐台時間不過短短1861-1866數年,但其間在台灣各處調查採集,涵蓋各種領域的命名整理成果輝煌,光是鳥類就發現記錄了226種,黑面琵鷺和白琵鷺只是其中的 一段小插而已。

史溫侯所採集的4隻琵鷺標本,後來經由格蘭特及拉都西的檢視鑑定,認為其中1號標本是白琵鷺之外,其他3隻都是黑琵鷺。

當時史溫侯得到4隻琵鷺的地點是台北縣淡水港,根據他的文章寫道:「在淡水河上有一對或更多的大型琵鷺於冬季經常可見……」,當時的生態環境黑面琵鷺的度冬區顯然遠及北部,現在除了南部之外,北部只有宜蘭還能發現少量黑琵的度冬族群。

一般人到到台南看黑面琵鷺主要是去曾文溪口黑琵保護區,這裡的數量穩定不過距離遙遠,必須用高倍率的單筒望遠鏡才能觀察。如果想要近距離觀賞黑面琵鷺的覓食或是金黃的夏羽,就得巷子內的識途老馬指點迷津才行,過年時接到俊賢的簡訊:台南觀海橋17號濱海公路旁黑面琵鷺覓食拍攝請早。聽說距離蠻近,所以趁著回老婆娘家時帶著裝備南下,免得錯失良機。初五下去找到王徵吉老師帶路,他囑咐我們明日一早06:30分就要到達定位。


赤頸鴨已經換成橘黃色系春裝。

隔天清晨六點半開窗探看天色灰暗,當我們還在旅館床上猶豫要不要起床時,王徵吉老師的電話來了:你們在哪裡?我已經到了,黑皮已經在覓食了。這下不敢遲疑,趕緊起床退房上車殺過去,還好車程不遠5分鐘就到。老師怕我們找不到位置還再次來電告知確切的地點,果然就在測速照相機附近看到幾位蹲坐在路邊的鳥人,廢棄的魚塭裡一小群黑面琵鷺正在覓食。
 




 
白琵鷺,比黑皮稍大一些,眼先不是黑色的。
 
 
有了第一天的震撼,第二天我們乖乖地六點就到達定位,昏黃的路燈底下一位台北的友人也來了,很準時地黑琵陸續從天而降,雖然仍是灰暗的一天,但是鳥與鳥人仍然堅持出現與守候,旁邊一位開著VOLVO的八十歲老先生說他每天都來拍,如果一天沒來那天彷彿有些失落。
 
那是一種看待朋友或是親人的情感吧。









相rget=”_blank”>黑面琵鷺 – 曾文溪口保護區/a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