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攝影/李潛龍
有一次在新竹的峨眉國中幫新生上暑期生態課,記得是在廚房門口準備總結戶外的自然觀察時,突然看見地上有條細長的東西游過,小朋友以為是蚯蚓,我定睛一看,身體有黑白相間的條紋,難道是雨傘節?再仔細瞧牠的頭部有一枚大白斑,才敢放下警戒的心,還好是無毒的白梅花蛇!不到20公分的身長應該是一條小蛇,沒想到不一會兒又從廚房水槽下竄出三四條,同學們在確定是無毒的蛇後幫忙抓,最後總共抓到8條,判斷應該是剛破卵不久四處擴散的幼蛇,我將牠們全數裝在紅色水桶裡,準備拿到安全一點的地點野放。

白梅花蛇( Lycodon ruhstrati ruhstrati)屬於黃頜蛇科白環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,分佈於中國、台灣、越南、日本、琉球等地。在台灣中低海拔普遍常見,因為身上的黑白條紋與另一種毒蛇雨傘節相似,常被誤認為是有毒蛇類而遭到誤殺。其實兩者的花紋雖然類似,仔細分辨還是可以區分不同,其中白梅花蛇幼蛇頭部有一枚明顯的大白斑是主要特徵,也是得名的由來,不過隨著逐漸成熟,白斑轉灰變得不是這麼明顯。另外觀察黑白環紋交接處破碎不規則的是白梅花蛇,雨傘節比較是黑白分明。







有一次在南埔友人家夜間觀察,為了抓一條白梅花小蛇不慎摔倒山溝裡,結果四腳朝天的我一手抓著相機,一手還抓著小蛇,模樣有夠狼狽有趣。隔天把小蛇帶到學校給小朋友觀察,讓大家有親近蛇類的體驗,小孩們除了學到如何分辨白梅花和雨傘節的異同之處,還能感受一下蛇類冷涼的觸覺,和仔細觀察鱗片的構造呢,算是難得的一次經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