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攝影/李潛龍
五月中旬時序進入立夏,氣溫逐漸上升,許多的植物陸續開花,而屬於夏季的樹花當屬火紅熱鬧的鳳凰木,和一樹金黃的阿勃勒了。兩種植物開花時大面積的鮮艷色塊,讓人立即感受到夏日火辣的氣息。
阿勃勒(Cassia fistula),原產於喜馬拉雅山東部或西部,臺灣於 1645 年引進,普遍栽培作為行道樹。不過正確名稱應該是「阿勒勃」,原名出自唐代的「本草拾遺」,為梵語āragvadha之音譯,又名婆羅門皂莢、波斯皂莢,李時珍在「本草綱目」中誤植為阿勃勒,流傳至今大家都叫它「阿勃勒」。
屬於大型落葉喬木,開花時滿樹黃金雨瀑的畫面非常吸引眼球。黃色的花朵由上往下開放,先開的花朵即使雄蕊全數掉落,鮮黃的花瓣依舊堅守崗位,發揮大面積的廣告看板效果。
細數阿勃勒的花有10枚雄蕊,3枚較長彎曲成圓弧狀,4枚中等和3枚較短的不孕雄蕊,其中長型雄蕊產生的花粉可孕供授粉用,短型雄蕊產生的花粉不孕供餵食用,所以屬於異型花藥。
觀察來訪的都是大型的花蜂,總共記錄到紅胸木蜂、白領帶木蜂和雙色熊蜂,這些都是有效授粉者。
短型雄蕊的花藥孔裂,來訪的花蜂透過蜂鳴振動取得花粉(buzz polinatuon),在此同時長型花藥縱裂,當蜂類前肢鉤住長型雄蕊花絲 S 形突出部份,會產生拉力將雄蕊貼近來訪者身體,因此將花粉黏附在花蜂的背部,當花蜂繼續拜訪下一朵花時,同樣位置會碰觸到突出的柱頭而完成授粉。
藉著提供不孕性的花粉當做報酬,吸引大型的花蜂前來覓食,再將可孕性的花粉巧妙地藉由花蜂傳送完成授粉,而蜂類在授粉的同時也採集到足夠的花粉回去育兒,對植物和昆蟲來說可是雙贏的結果。






前來訪花的大型花蜂中,以雙色熊蜂數量最多,紅胸木蜂次之,偶爾也會有白領帶木蜂一隻,但是飛行速度快來去匆匆。其中紅胸木蜂的體型最大,降落在花朵中間時長型雄蕊剛好會碰到翅膀和胸背;其它2種體型較小,可能在離開時才會碰到雄蕊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長腳蜂和蜾蠃之類的小型蜂也會前來盜蜜。
